2010年6月17日 星期四

手機遊戲開發 演講心得

這禮拜的演講題目相信一定很多人十分有興趣,加上老師之前就有跟我們提及到這位學姐不屈不撓的創業精神,真是讓我很期待。

傳統的手機遊戲大家最熟悉的就是貪食蛇,接著發展到WAP網頁遊戲→GPRS,到最近的3G遊戲。因為科技使手機本身能夠支援的軟、硬體都升級不少,所以能夠運行的遊戲種類也越來越多。目前遊戲運行的平台,我有聽過的大概就是Symbian(Nokia自己開發的)Windows MobileiPhoneBlackBerry

在傳統的手機產業生態中,存在著開發商、代理商、發行商…等等,而手機遊戲的開發商通常是透過電信業者來銷售,提供消費者下載是最好的管道,也會有比較好的成效。而一般也常見遊戲開發商也會選擇採取自行建立網頁,讓消費者到網路上付費下載的方式,這樣可能就需要一些配套措施來幫助宣傳。

一個遊戲開發的過程中,首先須要先提出一個完整的企劃案,裡面最重要的是提出這個遊戲的“差異性”,也就是與別的遊戲不同的地方。這個在我們做行銷的時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要如何說服別人買你的遊戲而不是買其他的,如果能夠建立起一個絕對的差異、獨特的點,就有銷售的機會。接著便是對遊戲內容進行美術設計、程式設計以及音樂配置的動作。再來便是針對使用者來做測試和微調,這個階段是最困難也是會花最多時間的地方。最後則是將遊戲習直到手機中。

手機遊戲和一般遊戲最大的不同,在於遊戲的檔案大小十分受限,一般電腦遊戲可以用極盡華麗的設計和遊戲長度來吸引玩家,但是在手機上進行的遊戲卻要對檔案大小斤斤計較,長度也受限,而一般在手機上進行的遊戲性質也可能與一般受歡迎的電腦遊戲有差別,這些也都是在提出遊戲企劃時,所要針對消費者進行的調查。

最後學姐也與我們分享一些想要創業必須具有的條件,最重要的一定要勇敢!也告訴我們很多可能我們認為其實卻是錯的事情,像是我們可能覺得當老闆很輕鬆,其實老闆要承受的責任跟事情都遠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多很多。真的很佩服學姐有這樣的精神,能夠堅持自己的理想,也希望這次能夠真的成功。

2010年6月16日 星期三

故宮數位行銷經驗 演講心得

故宮可以說是世界聞名的文化勝地,裡面所保存的文物種類及數量極多,也都極為珍貴。是外來遊客來到台灣必會光臨的博物館。所以故宮可以說是帶動台灣文化產業的火車頭。近幾年來,因為數位科技的發展,故宮也開始從各個方面著手進行一些創新行銷或是數位應用。

要以創新的角度建立故宮價值,實施步驟大致分為三大塊:

1.數位故宮:包含數位典藏、建立商業模式

2.創意行銷:電影/廣告影片、多媒體影音等

3.創意設計基地:國際設計師合作等

數位典藏的過程雖然我們在課堂上都有介紹過,但是故宮內的器物由於種類及數量龐大,加上十分貴重的原因,使用的機器及過程複雜程度都與我們記得的相差不少。不同的器物用不同的方式掃描、拍照,在每一個影像上面都還要加上浮水印,加上3D特效之後,全世界都可以透過網際網路在電腦上看到立體的故宮有名的文物。接下來還介紹了一個我們印象蠻深刻的動畫短片:【故宮總動員】,是運用故宮文物數位典藏和文物所含的動人史實,結合現代創意手法及數位高科技技術,製作成具文化和科技教育意義的多媒體高畫質3D動畫宣傳短片。不僅將一些極具特色的文物間接呈現給觀眾,也成功將故宮以比較生動、活動的方式行銷出去。

另外還有一些有趣的數位學習的例子,像是以互動的方式引導民眾更深入了解故宮中各個文物的歷史背景,將教育與文化結合。而數位典藏也能夠將這些珍貴的寶藏,不容易因為時間的關係而消失,能夠讓更多未來的人也能欣賞到。

2010年6月14日 星期一

出版業面對的數位衝擊 演講心得

因為數位科技的迅速發展,使得許多產業都面臨到很大的衝擊,講者舉了一些例子,像是報紙、音樂這兩種。從數據中可以得知,這幾年來購買正版音樂比例下滑不少,但盜版音樂的銷售量卻同樣在下降當中,若不思考其它的可能,或許第一個直覺是:大家都逐漸不聽音樂了。但是事實上,民眾可以接觸到音樂的管道變得比以往更多,可以直接在線上聽,或者是付費下載後聽等等,都可能是唱片銷售量減少的原因。

受到網際網路上資源豐富的影響,電子書、電子資源不斷的出現,也讓傳統的出版社面臨到轉型的考驗,數位化的衝擊,使得每月能夠穩定出書的出版社減少(每月出四本),講者也特別提到,現在要投入出版的產業並不困難,但是要能夠在這個業界中繼續存活卻是很困難的事。

在演講接近尾聲的時候,講者也提出一個疑問,電子化、數位化那麼風行的結果,是不是會使得紙本圖書成為黃昏產業?最實際的例子便是紙本式的百科全書已經幾乎沒有人在使用了,但是受到網路及線上百科便利性的影響,實際上人們使用百科全書的次數卻可能是上升的。

聽了很多關於數位化後所產生的現象以及實際上產業的轉變,如果應變,有些出版社選擇將自己的出版品以數位的方式出版,或者建立一個新的平台,將自己的專業以數位的方式呈現在平台上,從別的管道來賺取利潤。或者從自己的專業出發,結合使用者的需求,去做產品上的調整。這場演講或許沒有很深入的告訴我們面對這樣的變化,到底應該怎麼應對才會是有效的解,影響的變數有太多,也可能目前也看不出個實際成效,所以才會有更多的疑問需要時間來解答。

2010年6月13日 星期日

數位內容領域研究方法

數位內容

ü 了解&意識到數位內容的存在

ü 創造&保護數位內容

ü Accessing&發現數位內容

ü 分享和利用

ü 管理和保存

使用者體驗

ü Dynamically created content

ü 互動性

ü 內容保存

ü Interoperability

ü Natural human interfaces

ü 即時

這學期已經聽過了很多演講,因為課程主題的關係,所以內容不外乎是數位行銷的案例,或者深入和我們介紹一些社群媒體、行銷網站等等。感覺幾乎每一場演講都會提到Facebook所帶來的影響,用他們的角度來解釋這樣的現象給我們聽。這些從知名企業中邀請到的演講者和我們說了很多在業界所發生的事情,但很少有人從我們圖資的角度,或者以研究的角度來對我們演講。所以這一次的演講,雖然主題是非常枯燥的研究方法,但反而覺得有些特別。

這次演講的主要內容在介紹數位內容的各種特性,以及數位內容產業包含哪些,接著又讓我們思考我們的想要研究的領域、為什麼想要研究這個…等等問題。也舉了一些實例給我們,讓我們思考,雖然當下一時是想不到什麼好的題目跟原因,但聽完之後會感覺到有很多東西還可以更深入的探究,數位內容的領域還很廣,或許很多我們都有稍微的接觸過,可以好好想想哪一個是真的有興趣可以去專研的。

2010年6月7日 星期一

顛覆傳統行銷經驗 in 2010



近幾年來,台灣的網路版圖已經逐漸位移,使用者使用網路時,在入口網站停留的時間下降,反而在社群網站上的停留時間成長許多。如同上個演講內容所提到的,現在掌握訊息的已經不是在企業、媒體或是高層主管,反而是讓大眾來共同參與。社群傳播的速度也成為了許多企業想要透過社群網絡來幫助行銷,但擴散優點的速度快,同樣的缺點也是。因此企業對於社群行銷通常是又愛又恨。但這是企業主必須去習慣的一件事,畢竟讓使用者共同參與,消費者/使用者一定會提供正反兩面的資訊。

講者拿曾經紅極一時的葡式蛋塔做為一個迅速爆紅,但又瞬間冷卻的產品來對這一兩年使用人口突然暴增的Facebook提出許多人的質疑,是不是有一天臉書的使用人口也會瞬間減少。但當我們認清facebook的功能之後,就會知道這樣的疑慮其實是多餘的。Facebook是跟隨著人們的生活自動更新,一直維持著人與人之間的聯繫,並且具有社會過濾的功能,因此只要人與人之間有互動,facebook就不會是蛋塔。

連續兩次演講都把facebook當成主講的內容,談到為什麼他會如此受歡迎的原因,雖然很多人可能都因為新聞報導的關係從開心農場的角度來認識到facebook這個社群網絡,但相信現在繼續使用facebook的人不會是因為遊戲的關係,而是上面所提到人與人之間互動及聯繫的重要功能。然而,facebook規定必須是以真實身分來申請會員進入這樣龐大的社群網絡,雖然能增進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但就某些部分而言,似乎也促成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透明化,再也沒有任何神祕感可言。或許這樣是好還是壞可能要從許多角度來看,也要看個人如何定義隱私。像近幾個月也不乏出現facebook調整隱私設定的報導,想必也是因為會員數暴增後才會反映出許多問題而引起的爭議。

這次是第二次聽講者演講了(上次忘記是在什麼樣的機會下聽到),除了覺得調理很好之外內容都很豐富,講者也不斷提醒,當我們想要運用社群媒體前,我們一定要清楚我們的目的是什麼,想清楚為什麼需要用到社群媒體,再依據社群媒體的運作方式來擬定我們的策略,這不只是在未來出社會在企業需要注意到的,也能夠應用到我們現在要寫論文→必須清楚我們的論文方向以及目的,才能繼續我們的下一步。


口碑行銷 透過社交媒體經營口碑

這禮拜的演講題目是口碑行銷,主要的演講內容在於社群網絡內的訊息傳播,以及如何利用社群這個傳播迅速的特性來幫助我們達成目的。
因為社群媒體的出現,以往掌握在媒體的影響力,已經逐漸轉移到社群上。

  • 通常會去用心經營或是使用社群的人有六種特性:
想要表現(相簿)/想要分享(食記)/創作(彎彎的圖)/溝通/互動/在乎人氣(這三者都是在與人維持聯繫)

想要利用社群,便可以抓住這幾項經營者的特性來做發揮。像是現在無名便找到在這些方面十分有突出表現的人,成立了『愛漂亮』『愛時尚』等專區,不必花成本或是自己生產內容,這些經營者變化不定期的自己更新分享,無名也因此抓住了更多的人氣。

除了像無名這樣以部落格為主的社群工具之外,還有像plurk以及twitter以微網誌組成,以及像facebook這個全面發展的社群網絡工具。這些工具大部分對我們來說都還沒熟悉的,所以在講者介紹的時候都頗能有所回應。而不同類型的社群工具也能提供不同使用習慣的使用者不同的功能。像是最初無名小站的出現,大家一窩蜂的申請帳號,好像沒有自己的部落格或相簿是很落伍的事。但現在不同類型的工具出現後,大家的選擇變多了,因此也不在只著重於這樣單一個工具上。現在反而發展成這些工具互相輔助,各有其主要功能在。

由於現在幾乎所以人都有使用社群媒體,因此透過其傳播的觸角能夠十分廣且深,加上社群通常由認識的人所結合成的一個網絡,以人際信賴關係為基礎的傳播通常也會比較有效也比較具有影響力。講者也與我們分享了一些他在工作上所遇到的狀況,但也只能說我們聽到的是他單方面的說法拉,不過就單純分享而言是還蠻有趣的。


SERVICE EXPERIENCE ENGINEERING服務體驗工程 演講心得

服務體驗工程著重的是使用者研究和服務設計,對於了解使用者需求方面有許多獨特的看法,而使用者洞察的目的就在於從了解使用者開始去滿足他們的需求已達到行銷的目的。

從計劃一項行銷案開始,我們就要把我們的使用者放進來考慮,不能忘記我們的使用者,講者也放了一段很有趣的影片讓我們了解到『不是所有決定都能在會議室裡決定』的意思,因為出來的結果可能只會讓消費者或使用者傻眼或是想砸電視而已。

而當我們要了解目標族群,也就是我們的使用者時,常會遇到一個很大的難題─同理心的斷層,這個斷層不是我們想的認不認真的關係,而是我們的立場或需求在根本上的不同所造成的。另外一大難題,則是使用者常常不知如何表達自身的需求,這種情況的產生可能是當局者迷,亦或是他可能是屬於妥協的使用者。所以當我們要了解我們的使用者到需要什麼時,不如直接跳脫去看現在他們正在用什麼。

因此我們需要使用者洞察!!

使用者洞察強調的是在一種實際的徑情境脈絡中,觀察使用者的行為。
要點有以下幾種:
1.找真正的使用者
2.注重行為與理由而非意見
3.聽其言觀其行
不能只聽使用者說什麼,要去觀察使用者
4.掌握情境脈絡
回到現在 會發現更多更詳細的資訊
5.理性分析, 感性體會

了解使用者需求對我們圖資而言是十分重要的議題,經過這次演講似乎對使用者研究多了一種看法也多了一種管道,這個議題不僅對我們學術研究很重要,在實務界也是很重要的一項功夫。講者提到的幾個難題也是我們在做研究的時候常會忽略到的,有被點醒的感覺,這次演講對我來說真的收穫很大。

SEO 演講心得

SEO搜尋引擎最佳化, 是現在非常紅的一個名詞,也是目前許多企業網站正常進行的重要工作。為了讓網站的曝光量提高,企業通常會花錢購買廣告,例如奇摩的關鍵字廣告就是能夠讓網站容易被搜尋到的方法之一。

而SEO在做的是網站整體的品質提升,需要比較長的時間才能看到成效。而學姐也為我們介紹很多讓網站頁面可以被檢索到的技術,像是避免在網站的第一頁使用Flash動畫、或用java script redirects to search engines,而整個網站的頁面大小和結構都需要注意。

除了和我們介紹這些比較專業的技術面之外,學姐也與我們分享很多她在業界的實際工作經驗與實例與我們分享,其中雖然我們聽起來是很有趣,但實際上相信是十分辛苦和心酸的。其中學姐說到曾經去說服幾個大型公司或企業,讓它們願意將整個企業網站託付去進行SEO的工作,拿到大筆預算的成就與能力,是學姊令我很佩服的地方。這堂課中學到的不僅只是書本上的東西或是了解多專業的技術或專有名詞,更值得學習的是這些演講者的人格特質和成功的工作經驗。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參訪心得




第二次走進科技大樓,參觀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的感覺與第一次有些差異,記得上一次可能正好是剛開幕的前幾天,門口熱熱鬧鬧的等著進場參觀,還有展場人員幫忙解說,相較之下今年的展覽就有些冷清,且規模似乎也沒有那麼盛大了。

這次參觀的重點是在數位學習平台的發展上以及一些數位典藏的成果。大多數的數位學習主要對象都是學童,結合影音的功能讓學童能透過教生動活潑的方式學習。另外還有部分的數位教育與網路學習計畫,是規劃從國小到大專校院都可應用的數位學習課程,希望能夠透過這樣的網路學習幫助正規教育,最後能達成終身學習的目標。

印象比較深刻的是台大圖書館所主導的博物館群,是一個整合各館的整體典藏計畫,成員目前有:校史館、地質標本館、昆蟲標本室、物理文物廳、植物標本館…等十館,是將現有的各館館藏重新整理過後,有計畫性的進行資源整合,以改善各個館室的整體典藏及展示、推廣環境。這個計畫不僅讓人覺得全校緊密結合,更能體現校園活力,展現出整個博物館群的特色。若能持續下去將會是其他學校值得對象。

另一個則是跟我前陣子看的文章比較相關的,是藝術與建築索引典,是針對這方面所製作的一套索引典,與一般的詞典或百科全書不同,能提供這些領域相關詞彙的同義詞、定義或其他上下位詞。這個計畫所製作的索引典中與我們想得有些不同,不包含人名或著名的主題名稱…等一般會使用的來編製,而是從藝術、建築及物質文化的物件、材料及風格等資訊來將其分成幾個層面來建立這個索引典。整個計畫的完整性很高,實際呈現出來的網站也十分具專業感,對於這些領域的人而言是會是很棒的作品,也希望能以此為目標,或許哪天也可以建立出一個專屬於圖資領域的索引典。


2010年1月15日 星期五

圖書資訊研究 week9 圖書館建築

圖書館建築通常不被認為是在圖資領域中的一門研究


常是被忽略的一塊學問知識


但在我們談到讀者利用圖書館 或是圖書館空間安排的時候


圖書館內的空間規劃與整體結構卻又變成首要考量








而當我們在準備開始設計一座圖書館前


我們也要清楚我們的首要目標是什麼


以這個目標為出發點 開始構想整體結構與內部設計








在外觀上 可以決定一個圖書館是否能吸引讀者前來使用的要素之一


可以是造型獨特或是正規的方形建築 都各有其優缺


以師大圖書館為例 是一個特殊的圓柱形建築


設計十分創新且美觀 但對內部擺設而言 卻因為圓形角度的關係


加上中空的結構 使得能利用的空間減少許多


而方形的圖書館雖然不具有獨特性


但在空間規劃上卻是能產生最佳利用的形體





對一個圖書館而言


首要目標是服務群眾 是一個以人為出發點


提供人們社交、休閒活動與互動學習的中心

因此在空間規劃上 應該以人活動的空間為主


改變以往過去認為圖書館是藏書閣的概念



而現在多媒體的多方應用以及數位科技得發展影響

人們所能使用的資源類型變得多且廣

因此一個圖書館也要能夠讓讀者在館內能夠一次將所有任務完成

需要提供多功能的設備給使用者

也可以從館內獲得許多延伸館藏而不需要在作空間上的移動

如此一來便可以增加實際到館率 提供圖書館的使用


執行長除了未我們講解許多在建築上需要考量到的重點之外

也介紹給我們許多特色建築的實際案例

許多都是我們沒有機會實際到館體驗的

很高興能有這樣的機會了解到我們比較不會去接觸到的一塊知識

也希望看到圖書館建築能夠越來越精美

如此一來在裡面讀書也會是一種很大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