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1日 星期二

圖書資訊研究 week7 國際圖書產業固定價格銷售制度

這個禮拜討論的主題
是我們一般比較不會去接觸到的

我們可能也不會去想到 市面上書本販售的價錢
為什麼有些折扣可以打到那麼低
而這樣價錢不一的情況會不會影響到整個出版市場

站在一個消費者的立場來看
當然會希望所有的書店都如同師大附近的書店一樣
給的價錢十分的優惠
但對於以這個為經濟來源的行業而言
這樣的情形可能會造成市場壟斷或價格的不平衡
因此有人提出限定價格的制度

雖然商品的價格在法律上有公平交易法來維持一定的平衡
但提出反對意見的說法認為 圖書不能與一般商品等同化
應將其視為文化商品 因此不適用於公平交易法
而若要執行這項限定價格的制度
業者方面也無法達成共識
除了因為進貨成本各個不同 無法接受同一個規範外
連鎖書店、獨立書店的經濟狀況大不相同
而這樣的文化政策也無法訴諸於民粹

另外 大多數民眾對於這樣的機制也會抱持著反對態度
原本可以用7折的優惠價格買到一本書
可能因為這個機制的限制而只能打9折
相信沒有人會樂意接受
在這樣的雙重困難之下
老師也提出一個建議做法
若政府想要制定價格限定機制
可以用補助出版業的方式 讓市場的書價下降
製造出是這樣的機制所以讓價格下降的錯覺
如此一來民眾的反對聲浪就會平息些
不過這個方法也是需要政府的同意補助 才能夠實行

這個議題對我們來比較不熟悉
但出版界的事其實也與我們圖資息息相關
因此出版界的生態我們也需要多方了解
而這個議題也與我們生活十分接近
很高興能聽到邱老師的分享

2009年11月27日 星期五

圖書資訊研究 week8

這一個禮拜的課前閱讀文章

就已經提到許多關於現在數位資訊科技發展後

帶來的許多轉變

確實科技為我們帶來許多以前無法想像的方便

但事情的一體兩面讓它無法避免的也產生了許多負面影響

除了文章中所提及到的資訊焦慮、資訊超載等等之外

奇秀老師也為我們帶來許多我們可能原本沒有意識到的觀點





許多人認為資訊科技是純理性的、中性的

科技的本質是良善的

也有人反駁 認為科技也常被用在不正當的事

像是炸彈 毒品 等等

但相信科技為正向的人們卻解釋說

這些負面效應皆是“人為”因素影響所造成的


但在我們檢視科技所帶來的影響中

卻脫離不了它對整個社會的宰制 其實是很明顯的

他能夠影響整個社會 主導社會的走向



在反過來看我們的學科領域

對於資訊社會學這門課的命名也可以有很多的討論
究竟是資訊的社會學 還是資訊社會的學

最後使用的social informatic 這個也是比較中性的詞彙

是希望能夠包容更多學科領域的知識專長、專家學者

集結起來 產生更大的力量 能對社會造成正面的影響

進而去影響科技產業的設計



就如同前面所說 因為科技是會影響整個社會的

因此對於資訊科技 我們必須了解 並希望將他對社會的影響

導為正向發展的

我們可以做很細微仔細的觀察

但在對社會現象 等做結論的時候

就需要與大理論做結合 用宏觀的方式去解釋

這樣我們所做的研究 才會有它的意義存在




2009年11月10日 星期二

圖書資訊研究 week6 認知&設計

這一個星期的演講十分特別
請到了的是非圖資領域的高醫心理系的蔡老師

要如何了解一個人的心理
要從觀察開始 觀察一個人的行為舉止 他的表現與情緒變化
在觀察時 需要保持客觀 注意細節
但光是觀察無法深入到一個人的內心
這時候便需要由觀察轉換到 洞察

洞察則是由一個人的外顯肢體表現去了解他的心理
也就是純粹的觀察加上個人的知識去理解並解釋他人的心理
但這種解釋可能會與實際上他人的心理狀態有差異
而解釋的方式也會有許多種
因此需要長時間的練習與不斷的觀察來幫助自己熟練

另外老師也提到 我們在設計一項產品或是要發展一項服務時
需要的是『使用者體驗研究』
也就是我們需要發現使用者的需求 並設法去滿足它
而服務的概念也與以往有很大的不同
從過去所謂“替”他人做事的被動、保守
轉為主動、創新,重視設計、體驗的“共同創造價值” 的過程

而我們在設計時 也需要從使用者的角度去思考
避免設計不良的產品去增加使用者記憶負荷量
而是能幫助使用者增加其效率
因此在設計上 可推理的、有效率的、可記憶性的、有容錯設計的
變成為很重要的幾大要點


蔡老師感覺是一位十分專業的演講者
不論是在投影片的設計上或者道具的利用上
都能協助上演講的過程十分的流暢且吸引人注意
另外也能將演講的內容與日常生活上的例子結合
就像老師也舉了許多他才剛剛使用過的手機加值功能
為我們講解了服務設計的許多重點
尤其這次演講的主題又是我蠻有興趣的心理方面的議題
所以還蠻享受這一次的課程!!!

2009年10月19日 星期一

圖書資訊研究 week5 使用者研究

使用者研究在圖資領域是一個蠻重要的領域
它可以延伸到的範圍很廣
像是資訊行為、資訊檢索、人機介面設計、資訊架構...etc

今天賴老師幫我們介紹許多研究方法
從涉入性研究/非涉入性研究
或是質化/量化的不同來區別各種研究方法
很多方法是我們比較少聽到的 或在論文中比較少被使用到的
像是較特別的eyes movement traces
我們比較少接觸到 可以被利用在研究使用者對電腦網站使用情況的研究
而焦點團體法則是我們幾乎不會採用的
除非研究對象是我們可以掌控的 像小朋友
另外還有放聲思考法 think aloud
老師特別提到 要使用這種方法最好事先讓受試者練習
畢竟不是每個人都習慣邊做動作邊將自己的想法說出來
而這種方法也比較容易遭遇到失敗
受試者常常會忘記將每個思考步驟說出來
還有很多很多蠻有趣的方法 不過在我們圖資研究中
幾乎會使用到的都是問卷調查或是訪談法
可能在操作上比較簡單也比較直接 碩士生比較容易完成


由於使用者研究通常與人的行為與心理有相當密切的關係
在研究中是不是會遇到一些需要從心理學角度來解釋的問題?

而使用者研究一般來說 都是為了要滿足使用者 也可以說是顧客的需求
這方面的研究 是不是算是業界的問題而不是學術界的問題?

對圖書館而言 使用者研究之所以重要
是因為圖書館以服務讀者為使命 而圖資之所以能夠和資工 資管不同
也是因為我們重視的是使用者 也就是 人 的需要 以 人 為主體
或許這方面確實會與業界扯上相當大的關係
畢竟業界也是以服務顧客為主要目標

我認為 雖然探討這個問題 會是一個永遠沒有正確答案或最終結果的研究
但他會是我們必須要一直去重視的問題
即使我們無法滿足全部人的需求 但我們也要盡可能的去滿足大部分人的需求
這就是我們存在的目的 不是嗎?

2009年10月12日 星期一

圖書資訊研究 week4 資訊組織

從上午就聽老師預告下午的圖資研究這禮拜請到的藍老師


是一位謙謙君子 而且是真的謙虛 真是很有趣的形容



一直到了下午上課前 藍老師在只到了1/3同學的教室中出現!



雖然老師一直說 他今天要談的內容與資訊組織沒有什麼關係

但其實他只是在用不同的方式與我們分享他對資訊組織的許多看法

從一開始的恒等定理 提出假設進行資訊檢索所需要的努力是一個常數

那麼我們圖書館員採用前組合或後組合的方式, 最終總結的努力是同樣的。

這樣一個說法就引起我的興趣 藍老師提出了與我們以前所想的都不相同的角度

來看圖書館員在整理資訊的工作 也就是說 假設進行資訊檢索需要努力是恆等的

如果館員多為讀者多作一些 讀者在檢索資訊時就會少花一些時間或力氣



而我們做資訊組織的目的 就是為了要方便使用者檢索查詢
(雖然另一方面也是方便我們管理)



若用傳播理論的觀點來看
有兩種傳播模式
1.code model:主張任何code有其固定的意義
2.inferential model:則認為每個人接收到的符號可能產生不同的解釋而有不同的意涵

就以上的第二種模式而言

這便會成為我們在傳遞資訊給使用者時的最大障礙

就好比圖書館員再編制metadata時 所建立的專業詞彙能不能被一般使用者所了解?

在事實上會不會與一般大眾使用的term有所落差?


另外藍老師也提到了一些在資訊尋求方面的看法

在眾多圖書館所提供的服務中 讀者會真正用到的其實是佔很小一部份

而通常最大的問題就是 讀者不知如何去表示他的需求 (how to ask?)

因此館員適度的引導 或是設計良好的人機介面變成了重要的溝通工具

information seeking behavior中有三項值得注意的
1.principle of least effort 最小努力原則
2.unself-consciousness of information seeking 不自覺的資訊尋求
3.importance of influential figures in information seeking 重要他人的影響

若人的資訊尋求行為會受到重要他人的影響

加上之前傳播理論中所提到的influential model的關係

引發老師提出的 metada 無力論 認為這樣簡約 無法完整呈現資訊的情況下

使用者無法了解我們所想要表達的 或者根本不需要使用到metadata

造成了目前資訊組織的困境


這讓我想到我們在大學學資訊組織這一門課時

我也十分納悶認為我們學習製作編目

除了實際到圖書館內工作時需要使用到外(而且還可以用使用手冊便可以編制)

這樣繁雜且費時的工作究竟還有沒有其他的功用?

而會去參看我們辛苦編製出來成果的讀者又有多少?

我想 事實上是少之又少




另外還有許多從不同領域來看資訊組織的觀點

例如從社會心理學的符號互動論而言
資訊尋求就像是 user 和 metadata之間的互動

還有提出 圖書館是階級控制的工具的看法 等等 很多很多

事實上都是與資訊組織密切相關的議題



在這一堂課中一下子獲得了那麼多值得我們深思地問題與看事情的角度

但就如同老師一開始所說 這些理論架構都只是提供我們看事情的不同觀點

或者提供我們描述或解釋問題的方法 並不是為我們找到真正答案

就算如此也是讓我們上了寶貴且獲益良多的一堂課!

藍老師真的是太謙虛了!! 希望有機會還能再聽聽他的演講

2009年10月6日 星期二

圖書資訊研究 week3 學術評鑑

這個禮拜很榮幸能聽到黃慕萱老師來為我們做關於資訊計量的演講

一開始老師就提到許多與我們比較熟悉的書目計量學有關的辭彙

而書目計量學這樣一個名稱,容易使人們產生誤解

認為僅僅是在對書本 也就是紙本型式的資料做計量分析



但事實上書目計量學處理的內容卻不只包含這樣


於是後來出現了資訊計量學這個名詞 他所涵蓋的範圍較廣


比較沒有形式上的限制 也比較符合實際上所指的作業內容


就逐漸以資訊計量學來通稱這樣的一種研究

一開始 慕萱老師就拋出一個問題給我們

一篇文章的引用頻率 是否就代表他的品質好壞?

當時幾乎一半以上的同學都微微的搖頭


我想應該都是被上禮拜的課前閱讀文章所影響了吧?


(文章中質疑了被引用率與文章所帶來的影響因素之間的關係)


老師看我們不表認同 便接著問 難道我們所參考的資料都是品質很差的嗎?


這樣一問 心中真是充滿 『說的也是!』 的感覺


不過若是以學生所找的文獻為準理由就有點太薄弱


但那些專業的研究人員或學者一定會選擇有一定品質以上的文獻中的論點


來輔助自己的論文或作為自己所做研究的佐證才對


仔細想想這根影響因素似乎是沒有什麼關係



老師與我們分享了幾個她正在進行的研究


其中包含了世界大學的排名


也給我們看了許多不同單位所做的排名分析


不同單位所訂定的評分標準各有不同


像以校友是否獲諾貝爾獎 或是以高被引用文章的數量為得分標準

在看這些不同單位所做的結果顯示中 卻很明顯的發現有一些問題

像某報紙的似乎有刻意將某些地區大學的排名往前提升許多

而這樣的排名也就失去了他的意義

另外特別的還有 老師也以不同學科來將各個大學作排名比較

這樣分領域的評分方式 或許對各著重在不同領域發展的大學而言是比較重要的

但是卻發現 就算以社會科學領域為主的排名學校中 卻依然沒有見到我們學校的影子

姑且不論這樣的排名重不重要 但對一個以文科為重的學校而言

結果確實是值得我們檢討的

評鑑確實是個很難用一定標準去衡量的工作

也因此才顯得它的困難

而老師也與我們分享她會走向這樣的研究其實是一種偶然

但也顯示了我們圖資能做的實在是很廣很多

也能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2009年9月29日 星期二

圖書資訊研究 week2

資訊科技已經深深與我們的生活相結合

我們生活離不開網路 或者我們可以更狹隘的說

我們的生活 離不開google?



yahoo的時代似乎真的已經過去了嗎?



它蓬勃發展的精華10年 我們算是被囊括在內的

還記得那時候學校敎我們使用網路 網頁一開就是奇摩

這也讓我養成過去幾年一直將yahoo設為首頁的習慣



其實當老師說現在的小孩都將google設為首頁的時候

我真的也蠻驚訝的! 原來google已經那麼普遍的被使用了

就連我都是到了大學之後 因為需要查許多實用或專業、學術的資料

才開始與google頻繁的接觸


就一個入口網站而言 yahoo將他的觸角伸到各個生活面

包括我們所關心最簡單的天氣 到理財經濟

或提供生活上所需的購物與拍賣 或是其他資訊等

yahoo確實是將這些資訊 提供的十分完善

但過多的資訊 卻讓使用者有種被塞爆的感覺

反而會無法立即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可能在未來 假使使用者都能十分熟悉網路的使用方式

並確切知道自己所想要的資訊在哪些頁面能夠得到的話

或許入口網站就不需要存在了

只要利用iGoogle 自行設定 應用web2.0的服務就能夠達成

而目前google唯一的敵人 amazon

不知道在多久的未來 會看到它在台灣的勢力


2009年9月26日 星期六

圖書資訊研究 week1

今天老師介紹圖資的演進

發現這個領域經過不少次的更名

在過去幾乎每10-20年就會改變一次

似乎呼應了圖書館五律中所說 這個領域是一個成長中的有機體

會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經濟、科技發展等等的因素而改變其內涵

現在我們所接觸的圖書資訊

是將過去圖書館學和資訊科學整合後的一個學科


圖書館被視為一社教機構

而我們在大學時所學到的 也確實將它視為一個社會教育的重鎮

但在現在這個以資訊科技為主體的社會中 圖資這個領域 不可否認的

越來越偏向資訊的領域

是不是像小蝶老師所說的 往資訊這個領域 我們會是死路一條?

若我們改變我們的方向 往社會的方向發展 我們會活的比較久

這真是很難的問題 科技發展如此日新月異

我們無法預測會不會明後天又出現一個足以改變現有觀點的情況

但至少在目前看來 圖資在資訊這個方面其實能做的事情還很多

我們不像是資工那樣 關心的不只是純粹的資訊科技

而是將重心放在對人 也就是使用者的身上

所以在眾多與資訊科學有關的學門上

心理學 社會學等與人類心理、行為有關的學科或許是我們應該要花時間多去了解的






圖資是由傳統圖書館學發展而來

由於資訊科技及網路的影響使得資訊科學逐漸發展

傳統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相結合後 發展出許多新的內容

就像老師提到 過去所學的與我們現在所學的是完全不同的東西

例如 知識管理、數位學習、數位典藏等

都是在現在這樣的資訊社會下所出現的產物

而在我的觀念裡 這就是圖書資訊學

2009年9月20日 星期日

Information Science :What is it?

什麼是資訊科學?或許是身為圖書資訊領域的人常被問到的問題

簡單來說,資訊科學在研究資訊的特性及行為,了解資訊是如何流動的,

並研究如何處理資訊以便能以最快的速度取的所需要的資訊。



任何學科都會需要資訊來幫助其發展,因此資訊科學所涵蓋的領域十分廣泛,

而我們無法將資訊科學至於任何一門學科之外。



從某種角度來看,圖資正在學的,似乎是大家都十分需要的一種專業,而將

資訊經過有系統的組織、整理,使人們能更快的取得其所需的正確資訊,是我們

一直以來期望並正在努力的工作,而身處於那麼依賴資訊科技及重視效率的社會中的我們,

其實是很重要的一群!因此我們絕對不要小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