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午就聽老師預告下午的圖資研究這禮拜請到的藍老師
是一位謙謙君子 而且是真的謙虛 真是很有趣的形容
一直到了下午上課前 藍老師在只到了1/3同學的教室中出現!
雖然老師一直說 他今天要談的內容與資訊組織沒有什麼關係
但其實他只是在用不同的方式與我們分享他對資訊組織的許多看法
從一開始的恒等定理 提出假設進行資訊檢索所需要的努力是一個常數
那麼我們圖書館員採用前組合或後組合的方式, 最終總結的努力是同樣的。
這樣一個說法就引起我的興趣 藍老師提出了與我們以前所想的都不相同的角度
來看圖書館員在整理資訊的工作 也就是說 假設進行資訊檢索需要努力是恆等的
如果館員多為讀者多作一些 讀者在檢索資訊時就會少花一些時間或力氣
而我們做資訊組織的目的 就是為了要方便使用者檢索查詢
(雖然另一方面也是方便我們管理)
若用傳播理論的觀點來看
有兩種傳播模式
1.code model:主張任何code有其固定的意義
2.inferential model:則認為每個人接收到的符號可能產生不同的解釋而有不同的意涵
就以上的第二種模式而言
這便會成為我們在傳遞資訊給使用者時的最大障礙
就好比圖書館員再編制metadata時 所建立的專業詞彙能不能被一般使用者所了解?
在事實上會不會與一般大眾使用的term有所落差?
另外藍老師也提到了一些在資訊尋求方面的看法
在眾多圖書館所提供的服務中 讀者會真正用到的其實是佔很小一部份
而通常最大的問題就是 讀者不知如何去表示他的需求 (how to ask?)
因此館員適度的引導 或是設計良好的人機介面變成了重要的溝通工具
information seeking behavior中有三項值得注意的
1.principle of least effort 最小努力原則
2.unself-consciousness of information seeking 不自覺的資訊尋求
3.importance of influential figures in information seeking 重要他人的影響
若人的資訊尋求行為會受到重要他人的影響
加上之前傳播理論中所提到的influential model的關係
引發老師提出的 metada 無力論 認為這樣簡約 無法完整呈現資訊的情況下
使用者無法了解我們所想要表達的 或者根本不需要使用到metadata
造成了目前資訊組織的困境
這讓我想到我們在大學學資訊組織這一門課時
我也十分納悶認為我們學習製作編目
除了實際到圖書館內工作時需要使用到外(而且還可以用使用手冊便可以編制)
這樣繁雜且費時的工作究竟還有沒有其他的功用?
而會去參看我們辛苦編製出來成果的讀者又有多少?
我想 事實上是少之又少
另外還有許多從不同領域來看資訊組織的觀點
例如從社會心理學的符號互動論而言
資訊尋求就像是 user 和 metadata之間的互動
還有提出 圖書館是階級控制的工具的看法 等等 很多很多
事實上都是與資訊組織密切相關的議題
在這一堂課中一下子獲得了那麼多值得我們深思地問題與看事情的角度
但就如同老師一開始所說 這些理論架構都只是提供我們看事情的不同觀點
或者提供我們描述或解釋問題的方法 並不是為我們找到真正答案
就算如此也是讓我們上了寶貴且獲益良多的一堂課!
藍老師真的是太謙虛了!! 希望有機會還能再聽聽他的演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