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6日 星期二

圖書資訊研究 week3 學術評鑑

這個禮拜很榮幸能聽到黃慕萱老師來為我們做關於資訊計量的演講

一開始老師就提到許多與我們比較熟悉的書目計量學有關的辭彙

而書目計量學這樣一個名稱,容易使人們產生誤解

認為僅僅是在對書本 也就是紙本型式的資料做計量分析



但事實上書目計量學處理的內容卻不只包含這樣


於是後來出現了資訊計量學這個名詞 他所涵蓋的範圍較廣


比較沒有形式上的限制 也比較符合實際上所指的作業內容


就逐漸以資訊計量學來通稱這樣的一種研究

一開始 慕萱老師就拋出一個問題給我們

一篇文章的引用頻率 是否就代表他的品質好壞?

當時幾乎一半以上的同學都微微的搖頭


我想應該都是被上禮拜的課前閱讀文章所影響了吧?


(文章中質疑了被引用率與文章所帶來的影響因素之間的關係)


老師看我們不表認同 便接著問 難道我們所參考的資料都是品質很差的嗎?


這樣一問 心中真是充滿 『說的也是!』 的感覺


不過若是以學生所找的文獻為準理由就有點太薄弱


但那些專業的研究人員或學者一定會選擇有一定品質以上的文獻中的論點


來輔助自己的論文或作為自己所做研究的佐證才對


仔細想想這根影響因素似乎是沒有什麼關係



老師與我們分享了幾個她正在進行的研究


其中包含了世界大學的排名


也給我們看了許多不同單位所做的排名分析


不同單位所訂定的評分標準各有不同


像以校友是否獲諾貝爾獎 或是以高被引用文章的數量為得分標準

在看這些不同單位所做的結果顯示中 卻很明顯的發現有一些問題

像某報紙的似乎有刻意將某些地區大學的排名往前提升許多

而這樣的排名也就失去了他的意義

另外特別的還有 老師也以不同學科來將各個大學作排名比較

這樣分領域的評分方式 或許對各著重在不同領域發展的大學而言是比較重要的

但是卻發現 就算以社會科學領域為主的排名學校中 卻依然沒有見到我們學校的影子

姑且不論這樣的排名重不重要 但對一個以文科為重的學校而言

結果確實是值得我們檢討的

評鑑確實是個很難用一定標準去衡量的工作

也因此才顯得它的困難

而老師也與我們分享她會走向這樣的研究其實是一種偶然

但也顯示了我們圖資能做的實在是很廣很多

也能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