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10日 星期二

圖書資訊研究 week6 認知&設計

這一個星期的演講十分特別
請到了的是非圖資領域的高醫心理系的蔡老師

要如何了解一個人的心理
要從觀察開始 觀察一個人的行為舉止 他的表現與情緒變化
在觀察時 需要保持客觀 注意細節
但光是觀察無法深入到一個人的內心
這時候便需要由觀察轉換到 洞察

洞察則是由一個人的外顯肢體表現去了解他的心理
也就是純粹的觀察加上個人的知識去理解並解釋他人的心理
但這種解釋可能會與實際上他人的心理狀態有差異
而解釋的方式也會有許多種
因此需要長時間的練習與不斷的觀察來幫助自己熟練

另外老師也提到 我們在設計一項產品或是要發展一項服務時
需要的是『使用者體驗研究』
也就是我們需要發現使用者的需求 並設法去滿足它
而服務的概念也與以往有很大的不同
從過去所謂“替”他人做事的被動、保守
轉為主動、創新,重視設計、體驗的“共同創造價值” 的過程

而我們在設計時 也需要從使用者的角度去思考
避免設計不良的產品去增加使用者記憶負荷量
而是能幫助使用者增加其效率
因此在設計上 可推理的、有效率的、可記憶性的、有容錯設計的
變成為很重要的幾大要點


蔡老師感覺是一位十分專業的演講者
不論是在投影片的設計上或者道具的利用上
都能協助上演講的過程十分的流暢且吸引人注意
另外也能將演講的內容與日常生活上的例子結合
就像老師也舉了許多他才剛剛使用過的手機加值功能
為我們講解了服務設計的許多重點
尤其這次演講的主題又是我蠻有興趣的心理方面的議題
所以還蠻享受這一次的課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