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19日 星期一
圖書資訊研究 week5 使用者研究
它可以延伸到的範圍很廣
像是資訊行為、資訊檢索、人機介面設計、資訊架構...etc
今天賴老師幫我們介紹許多研究方法
從涉入性研究/非涉入性研究
或是質化/量化的不同來區別各種研究方法
很多方法是我們比較少聽到的 或在論文中比較少被使用到的
像是較特別的eyes movement traces
我們比較少接觸到 可以被利用在研究使用者對電腦網站使用情況的研究
而焦點團體法則是我們幾乎不會採用的
除非研究對象是我們可以掌控的 像小朋友
另外還有放聲思考法 think aloud
老師特別提到 要使用這種方法最好事先讓受試者練習
畢竟不是每個人都習慣邊做動作邊將自己的想法說出來
而這種方法也比較容易遭遇到失敗
受試者常常會忘記將每個思考步驟說出來
還有很多很多蠻有趣的方法 不過在我們圖資研究中
幾乎會使用到的都是問卷調查或是訪談法
可能在操作上比較簡單也比較直接 碩士生比較容易完成
由於使用者研究通常與人的行為與心理有相當密切的關係
在研究中是不是會遇到一些需要從心理學角度來解釋的問題?
而使用者研究一般來說 都是為了要滿足使用者 也可以說是顧客的需求
這方面的研究 是不是算是業界的問題而不是學術界的問題?
對圖書館而言 使用者研究之所以重要
是因為圖書館以服務讀者為使命 而圖資之所以能夠和資工 資管不同
也是因為我們重視的是使用者 也就是 人 的需要 以 人 為主體
或許這方面確實會與業界扯上相當大的關係
畢竟業界也是以服務顧客為主要目標
我認為 雖然探討這個問題 會是一個永遠沒有正確答案或最終結果的研究
但他會是我們必須要一直去重視的問題
即使我們無法滿足全部人的需求 但我們也要盡可能的去滿足大部分人的需求
這就是我們存在的目的 不是嗎?
2009年10月12日 星期一
圖書資訊研究 week4 資訊組織
是一位謙謙君子 而且是真的謙虛 真是很有趣的形容
一直到了下午上課前 藍老師在只到了1/3同學的教室中出現!
雖然老師一直說 他今天要談的內容與資訊組織沒有什麼關係
但其實他只是在用不同的方式與我們分享他對資訊組織的許多看法
從一開始的恒等定理 提出假設進行資訊檢索所需要的努力是一個常數
那麼我們圖書館員採用前組合或後組合的方式, 最終總結的努力是同樣的。
這樣一個說法就引起我的興趣 藍老師提出了與我們以前所想的都不相同的角度
來看圖書館員在整理資訊的工作 也就是說 假設進行資訊檢索需要努力是恆等的
如果館員多為讀者多作一些 讀者在檢索資訊時就會少花一些時間或力氣
而我們做資訊組織的目的 就是為了要方便使用者檢索查詢
(雖然另一方面也是方便我們管理)
若用傳播理論的觀點來看
有兩種傳播模式
1.code model:主張任何code有其固定的意義
2.inferential model:則認為每個人接收到的符號可能產生不同的解釋而有不同的意涵
就以上的第二種模式而言
這便會成為我們在傳遞資訊給使用者時的最大障礙
就好比圖書館員再編制metadata時 所建立的專業詞彙能不能被一般使用者所了解?
在事實上會不會與一般大眾使用的term有所落差?
另外藍老師也提到了一些在資訊尋求方面的看法
在眾多圖書館所提供的服務中 讀者會真正用到的其實是佔很小一部份
而通常最大的問題就是 讀者不知如何去表示他的需求 (how to ask?)
因此館員適度的引導 或是設計良好的人機介面變成了重要的溝通工具
information seeking behavior中有三項值得注意的
1.principle of least effort 最小努力原則
2.unself-consciousness of information seeking 不自覺的資訊尋求
3.importance of influential figures in information seeking 重要他人的影響
若人的資訊尋求行為會受到重要他人的影響
加上之前傳播理論中所提到的influential model的關係
引發老師提出的 metada 無力論 認為這樣簡約 無法完整呈現資訊的情況下
使用者無法了解我們所想要表達的 或者根本不需要使用到metadata
造成了目前資訊組織的困境
這讓我想到我們在大學學資訊組織這一門課時
我也十分納悶認為我們學習製作編目
除了實際到圖書館內工作時需要使用到外(而且還可以用使用手冊便可以編制)
這樣繁雜且費時的工作究竟還有沒有其他的功用?
而會去參看我們辛苦編製出來成果的讀者又有多少?
我想 事實上是少之又少
另外還有許多從不同領域來看資訊組織的觀點
例如從社會心理學的符號互動論而言
資訊尋求就像是 user 和 metadata之間的互動
還有提出 圖書館是階級控制的工具的看法 等等 很多很多
事實上都是與資訊組織密切相關的議題
在這一堂課中一下子獲得了那麼多值得我們深思地問題與看事情的角度
但就如同老師一開始所說 這些理論架構都只是提供我們看事情的不同觀點
或者提供我們描述或解釋問題的方法 並不是為我們找到真正答案
就算如此也是讓我們上了寶貴且獲益良多的一堂課!
藍老師真的是太謙虛了!! 希望有機會還能再聽聽他的演講
2009年10月6日 星期二
圖書資訊研究 week3 學術評鑑
這個禮拜很榮幸能聽到黃慕萱老師來為我們做關於資訊計量的演講
一開始老師就提到許多與我們比較熟悉的書目計量學有關的辭彙
而書目計量學這樣一個名稱,容易使人們產生誤解
認為僅僅是在對書本 也就是紙本型式的資料做計量分析
但事實上書目計量學處理的內容卻不只包含這樣
於是後來出現了資訊計量學這個名詞 他所涵蓋的範圍較廣
比較沒有形式上的限制 也比較符合實際上所指的作業內容
就逐漸以資訊計量學來通稱這樣的一種研究
一開始 慕萱老師就拋出一個問題給我們
一篇文章的引用頻率 是否就代表他的品質好壞?
當時幾乎一半以上的同學都微微的搖頭
我想應該都是被上禮拜的課前閱讀文章所影響了吧?
(文章中質疑了被引用率與文章所帶來的影響因素之間的關係)
老師看我們不表認同 便接著問 難道我們所參考的資料都是品質很差的嗎?
這樣一問 心中真是充滿 『說的也是!』 的感覺
不過若是以學生所找的文獻為準理由就有點太薄弱
但那些專業的研究人員或學者一定會選擇有一定品質以上的文獻中的論點
來輔助自己的論文或作為自己所做研究的佐證才對
仔細想想這根影響因素似乎是沒有什麼關係
老師與我們分享了幾個她正在進行的研究
其中包含了世界大學的排名
也給我們看了許多不同單位所做的排名分析
不同單位所訂定的評分標準各有不同
像以校友是否獲諾貝爾獎 或是以高被引用文章的數量為得分標準
在看這些不同單位所做的結果顯示中 卻很明顯的發現有一些問題
像某報紙的似乎有刻意將某些地區大學的排名往前提升許多
而這樣的排名也就失去了他的意義
另外特別的還有 老師也以不同學科來將各個大學作排名比較
這樣分領域的評分方式 或許對各著重在不同領域發展的大學而言是比較重要的
但是卻發現 就算以社會科學領域為主的排名學校中 卻依然沒有見到我們學校的影子
姑且不論這樣的排名重不重要 但對一個以文科為重的學校而言
結果確實是值得我們檢討的
評鑑確實是個很難用一定標準去衡量的工作
也因此才顯得它的困難
而老師也與我們分享她會走向這樣的研究其實是一種偶然
但也顯示了我們圖資能做的實在是很廣很多
也能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