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27日 星期五

圖書資訊研究 week8

這一個禮拜的課前閱讀文章

就已經提到許多關於現在數位資訊科技發展後

帶來的許多轉變

確實科技為我們帶來許多以前無法想像的方便

但事情的一體兩面讓它無法避免的也產生了許多負面影響

除了文章中所提及到的資訊焦慮、資訊超載等等之外

奇秀老師也為我們帶來許多我們可能原本沒有意識到的觀點





許多人認為資訊科技是純理性的、中性的

科技的本質是良善的

也有人反駁 認為科技也常被用在不正當的事

像是炸彈 毒品 等等

但相信科技為正向的人們卻解釋說

這些負面效應皆是“人為”因素影響所造成的


但在我們檢視科技所帶來的影響中

卻脫離不了它對整個社會的宰制 其實是很明顯的

他能夠影響整個社會 主導社會的走向



在反過來看我們的學科領域

對於資訊社會學這門課的命名也可以有很多的討論
究竟是資訊的社會學 還是資訊社會的學

最後使用的social informatic 這個也是比較中性的詞彙

是希望能夠包容更多學科領域的知識專長、專家學者

集結起來 產生更大的力量 能對社會造成正面的影響

進而去影響科技產業的設計



就如同前面所說 因為科技是會影響整個社會的

因此對於資訊科技 我們必須了解 並希望將他對社會的影響

導為正向發展的

我們可以做很細微仔細的觀察

但在對社會現象 等做結論的時候

就需要與大理論做結合 用宏觀的方式去解釋

這樣我們所做的研究 才會有它的意義存在




2009年11月10日 星期二

圖書資訊研究 week6 認知&設計

這一個星期的演講十分特別
請到了的是非圖資領域的高醫心理系的蔡老師

要如何了解一個人的心理
要從觀察開始 觀察一個人的行為舉止 他的表現與情緒變化
在觀察時 需要保持客觀 注意細節
但光是觀察無法深入到一個人的內心
這時候便需要由觀察轉換到 洞察

洞察則是由一個人的外顯肢體表現去了解他的心理
也就是純粹的觀察加上個人的知識去理解並解釋他人的心理
但這種解釋可能會與實際上他人的心理狀態有差異
而解釋的方式也會有許多種
因此需要長時間的練習與不斷的觀察來幫助自己熟練

另外老師也提到 我們在設計一項產品或是要發展一項服務時
需要的是『使用者體驗研究』
也就是我們需要發現使用者的需求 並設法去滿足它
而服務的概念也與以往有很大的不同
從過去所謂“替”他人做事的被動、保守
轉為主動、創新,重視設計、體驗的“共同創造價值” 的過程

而我們在設計時 也需要從使用者的角度去思考
避免設計不良的產品去增加使用者記憶負荷量
而是能幫助使用者增加其效率
因此在設計上 可推理的、有效率的、可記憶性的、有容錯設計的
變成為很重要的幾大要點


蔡老師感覺是一位十分專業的演講者
不論是在投影片的設計上或者道具的利用上
都能協助上演講的過程十分的流暢且吸引人注意
另外也能將演講的內容與日常生活上的例子結合
就像老師也舉了許多他才剛剛使用過的手機加值功能
為我們講解了服務設計的許多重點
尤其這次演講的主題又是我蠻有興趣的心理方面的議題
所以還蠻享受這一次的課程!!!